当前位置:首页 > 打击乐器 > 正文

凤阳花鼓课堂打击乐器使用,凤阳花鼓打击乐器教案

  1. 凤阳花鼓刀法口诀?
  2. 凤阳花鼓乐器有哪些?
  3. 打花鼓是什么?

凤阳花鼓刀法口诀?

以下是我的回答,凤阳花鼓刀法口诀如下:
(1)单刀好比猛虎下山,左砍右劈勇猛无比。
(2)双刀好比燕子掠水,撩、砍、裹、翻妙招迭起。
(3)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眼明手快脚下不乱。
(4)单刀看正面,双刀看反面,器械要看三面。
希望以上口诀对你有所帮助。

以下是我的回答,凤阳花鼓刀法口诀如下:
刀法:刀法以单刀为主,要求刀法清楚,路线明瞭。
身法:身体和刀要协调一致,身到刀到,刀随身行。
步法:脚步要灵活,和刀法配合好。
精神:表演时要求精神集中,神态自然。
服饰:表演者需穿传统服饰,以展现凤阳花鼓的特色。
道具:主要使用花鼓和刀两种道具。花鼓分为大鼓小鼓,大鼓直径约30厘米,小鼓直径约15厘米。刀为单刀,长约1米。
动作: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持小鼓,右手持刀,通过腰部的转动和脚步的移动来进行表演。动作要求刚劲有力,节奏感强。
节奏:表演者在表演时需要掌握好节奏,做到动作与音乐节拍相吻合。
希望以上回答能为您提供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凤阳花鼓乐器哪些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课堂打击乐器使用,凤阳花鼓打击乐器教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打花鼓是什么

花鼓,是一种歌舞形式,一般认为源自宋代的迓鼓,又名讶鼓,或是由宋代的花腔腰鼓所演化而来。据载,迓鼓,是一种节庆时化装表演的歌舞形式。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乡人作窑烧腔,油画红花绫以为饰。”

明代顾见龙所绘《花鼓子》一图,描绘的就是这种打花鼓歌舞。

“打花鼓”实际上起源于社事中民间杂戏的一个片段,最早当为民间社事中娱神的一个节目,此后发生分流:统治者以此作为歌颂圣明的“庆典承应戏”,而下层民众则将之当做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

凤阳花鼓课堂打击乐器使用,凤阳花鼓打击乐器教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打花鼓作为凤阳人乞讨的手段,是明代中叶以来凤阳农村破产的结果,“花鼓小锣走四方”,成了凤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红梅记》中打花鼓的小戏,以及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所藏明人所绘的花鼓图一幅,都说明早在明代,贫苦民众以打花鼓为生已成为一种习俗。

因为花鼓常常在上元灯节同其他民间歌舞龙灯、鱼灯、狮灯等一起演出,所以民间又称之为“花鼓灯”,《浏阳县志》(同治十二年)载:“上元……龙灯、鱼灯、狮子灯……又有服优场男女衣饰,暮夜沿门歌舞者,同花鼓灯。”

打花鼓又叫“花鼓小锣”或“双条鼓”,主要流行于今凤阳县的燃灯、红心、小溪河、大溪河、清塘、梅市等乡,且以燃灯乡为中心。

凤阳花鼓课堂打击乐器使用,凤阳花鼓打击乐器教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就是指旧时燃灯寺一带群众靠乞讨为生的悲惨情景。

“打花鼓”时所唱的多为“秧歌”。所用的花鼓初为微型腰鼓状,鼓身约三十厘米,鼓面直径约十二厘米;后演变为扁形,鼓状。骨腔为竹或木(泡桐)所制,鼓面是山羊皮,鼓下多系彩帕巾(后改为缀丝穗)。鼓身饰以彩绘,形同陕北腰鼓。及至近代,又有握在手中的小鼓,一手握之,另一手则持两根细竹条制成的豉槌,靠指与腕的力量击出各种鼓点,故又称“双条鼓”。“打花鼓”的击法分“正击鼓”、“侧击鼓”、“上击鼓”等几种。

击鼓时,两手随节奏微微起伏,上鼓条击鼓为“冬”,下鼓条击鼓为“巴”,在演出中,曲调或段落间常用双条鼓和小锣敲打一固定节奏“冬巴冬巴冬冬巴”作为过门。

这样,不仅可以使演唱者得到休息,加强了表演的节奏感,而且也使民歌小调更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此外,打花鼓的主要舞姿特点是“莲花步”,它出自农民的日常生活,如:“踩菜畦子”、“拾棉花走”、“割麦挖菜”、“抢孩子”、“王二姐割线”、“二妞担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