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弦乐器 > 正文

弦乐器好处

  1. 琴棋书画能给人带来哪些好处?

琴棋书画能给人带来哪些好处?

古人对四有缘。什么四大才子,笔墨纸砚,吹拉弹唱,梅兰竹菊等等。琴棋书画是古文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要求。文人是无力耕地的,所谓文弱书生也。文人也讲抱团,聚会时要摆弄琴棋书画,落魄时也***。

琴棋书画对专业是谋生,彪炳千古。对业余人是无用之材,借以心灵安抚。古今如此。

琴棋书画四艺,古今无一人通晓,精一门已是奇才,我等凡夫俗子只窥门庭。学会欣赏也是不俗。

弦乐器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琴棋书画是古人留下的文化精华,陶冶情操,磨练心智大有益处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琴棋书画只是其中四种,又叫四艺。说起琴棋书画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

琴:古代多指古筝,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拔弦乐器。具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曲调大致可分为乐律十二律。古人抚琴大多讲究意境合一,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如蕉雨,柳荫,梅韵,竹影等加至自身心情愉悦,弹奏的曲调犹似高山流水般轻快欢畅,时而激越时而高昂,使闻者兴奋激动,大有随着乐曲翩翩起舞一番;如若心情抑郁愁闷,那奏出的乐音便低沉郁闷,饱含哀怨,让人听了备感忧伤与凄凉,很想掩面大哭一场;如若心有怨恨者弹琴,那弹出的曲音使闻听者感到阴森可怖,满含杀气,望而却步。

弦乐器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棋:古代泛指围棋和中国象棋。围棋分黑白两色,共三百六十颗棋子,两人分而对坐,各执一子开始起步对杀,又称对弈。据文献记载是尧舜所创,围棋战法***用包围与反包围,有“做眼,点眼,劫,围,断”等技法吃子占位,战胜对手……围棋的局势千变万化,搏斗激烈,虚之实之,实之虚之,是个人心智,耐力,胆识的比拼。象棋的前身叫“六博棋”,春秋战国时期就备受人们青睐。象棋讲究的是行兵布阵,攻守兼备,什么调虎离山,引蛇出洞……乘虚而入,可以说“三十六”在象棋对弈中都可借用。弈棋也讲心境,胸怀宽广之人奕棋,一般都会谈笑风声,品茶敬烟,若是心胸狭隘之人对弈,棋盘上便显露杀气腾腾,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书:古代并不是特指书法,也囊括诗词歌赋,在抒写书法时心情颇佳,写出的书法是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若是琐事缠身,烦心懊恼,字体便显得字体松散,心浮气燥,绵软无力。画:中国画又叫国画,是以毛笔,软笔,手指蘸上国画色彩泼墨挥洒而就,或工笔细描,或浓笔重彩,古有“诗画同源”之说,一幅画上配首诗、词,或诗词下配幅画,使诗、画锦上添彩。

琴棋书画本是怡情,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体现了养生文化的境界,静、雅、逸、神,静以神藏,雅蕴神思,逸赋神彩,神以气养,养人浩然之气。但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心情,便会演绎出不同的琴棋书画的境界。

弦乐器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琴棋书画,从古至今都是备受祟尚的“四大才艺”,而拥有才艺在身的人,更是会受到青睐。

有一种社会现象很能说明这一点。如今的书画班、围棋班、各种琴类班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这说明,想学的人多了,才会形成这一市场。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和才艺上,即不惜财力、又不惜精力。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一个班不行,甚至还要再报一个。艺多不压身嘛,家长们的用心可谓良苦。

琴棋书画作为四个艺术门类,无论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还是它的创作规律,都是值得称道的。仅就创作规律而言,它即有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规律。所谓“艺无止境”,是说艺术道路上没有终点,永远都是处在探索与发展中。即使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也不敢说是登峰造极,这也是艺术会产生魅力的原因所在。

关于它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我大体上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讲。书画艺术,属于欣赏类艺术,它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等表现形式和手法,展现世间事物的美好,让人的视觉产生很强的冲击力,进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感觉。而琴艺同理,美妙的琴声,以听觉上的冲击力打动人心,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艺术上的享受,远远超过物质上的享受。这就是艺术的客观功能和主观追求的动力之源。

再从实践的角度来讲。

琴棋书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修身养性的载体。例如围棋,下围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它更是一种体育项目,人,不仅仅是需要体能和四肢的锻炼,更需要脑力的锻炼。某种意义上讲,脑力锻炼甚至比肢体锻炼还更为重要。

书画、琴类艺术,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情操,更能打造人的艺术气质。才艺在身的人,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上,都会有相应的表现。所以说,艺术还有培养和塑造人的功能。

琴棋书画,任何一项选择都善莫大焉!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弄清什么是“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与“诗酒花茶”是古人的“八大雅兴”,撇开“诗酒花茶”不说,单从“琴棋书画”来讲:它又称“四艺”,是指古琴,围棋,书法,绘画。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要掌握的四门艺术。从传统的审美观点上来讲,体现了它的“古文雅之美”和渗透着“古文雅之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内涵一直在延伸,继续传承着古文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