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击乐器 > 正文

肚子打击乐器,敲肚子鼓音

  1. 鼓起勇气的鼓的意思?
  2. 现在还有人喜欢看戏曲吗?

鼓起勇气的鼓的意思

        鼓起勇气: 把勇气从内心里提取出来。 鼓:激励 、激发。 鼓(拼音:g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左部是鼓的象形,左部像一只手拿着小木槌敲鼓,本义有名、动两用,作名词指打击乐器鼓,作动词指击鼓。

由本义引申敲击弹奏其他乐器,如“鼓钟”“鼓琴”“鼓瑟”,进而引申为更宽泛的意义敲、拍,如“鼓刀”“鼓掌”。

由本义还引申为振动、摇动,如“鼓舌”。

肚子打击乐器,敲肚子鼓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名词鼓借代引申为鼓声,由鼓的形状特点比拟引申为凸起、涨大,进而引申为激发、鼓动、煽动和用风箱等器具吹风、送风,如现代说“鼓风机”。

现在还有人喜欢戏曲吗?

不否认喜欢看戏曲的大有人在,但相对其他乐种来说,喜欢看音乐会歌曲的人还是略胜一筹。有一些经典的深刻在脑海里的,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再比如流行版的《贵妃醉酒》等等吧,过目经久不忘。至于戏曲种类除了豫剧其他的就一概不熟悉了。常在公园一隅看到8、9个50、60以上岁的戏曲爱好者拉胡打板唱京剧,但是更多的人都集中在广场舞、交谊舞区域。戏曲作为国粹的传统戏曲,似乎它一直以落寞的形式存在着,尤其是现在,一说去听戏好像基本上都是老年人的事,也难怪戏曲又有多少年轻人在听了。所以,究竟有多少人爱看戏曲,答案不言而喻。

就目前戏曲的现状,是不是该思考一下了呢。

肚子打击乐器,敲肚子鼓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当然还有人喜欢看戏曲啊,小编不才,就是一个喜欢看戏曲的人,而且我并不是指专注于某一个剧种,而是很多剧种都喜欢听,喜欢看。

比如安徽庐剧,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我在头条号上面发的视频,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庐剧的演出***,我本人比较喜欢盛小五的剧团演出。

比如安徽泗州戏,是我的家乡戏,不过可惜发展的不太好,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特别的惋惜。

肚子打击乐器,敲肚子鼓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河南豫剧,是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中国五大优秀剧种之一,我头条号上面置顶的***就是河南豫剧《打金枝》。

比如说陕西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西北五省特别受欢迎,我也经常听,

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剧种,比如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昆曲、粤剧、沪剧等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去说了。

尽管现在戏曲行业受到歌坛、影坛等行业的巨大冲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确实还是有人喜欢看戏曲的,因为我在把戏曲当成自己的爱好之后,发现了生活中有很多喜欢戏曲的人,而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年轻人。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剧种剧目多、分布范围广,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表现体系,有相对比较固定的观众群体。但和现在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相比,表演过于高度的程式化、剧情发展和剧目推陈出新速度慢,时代感不强,表现形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戏曲的发展,同时也逐步的流失了部分观众,市场逐步被压缩,对戏曲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尽管如此,戏曲还是有他独特的存在价值,业内也早已认识到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已经通过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推广戏曲的影响,培养戏曲观众,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国戏曲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爱看戏曲的人的确没有过去多了。大部分还都是中老年人。这是因为国家的大环境决定了。

过去科技不发达,不识字的人又特别多。只有戏曲,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就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也是他们劳作之余消愁解闷的最佳途径。

所以,那个时候戏曲特别盛行,各个地方的剧种百家争鸣,大放异彩。一到农闲的时候,人们就成群结队的去看戏,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那个壮观场面呀,恐怕再也看不到了。

过去,农村有一句流行的俗语‘’富人读书,穷人看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处境。他们要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也只有戏曲里才能学到,因为他们是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的。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人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拼死拼活才能填饱肚子。自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小小年纪去学戏曲。要知道,学戏也是特别特别吃苦的,除非孩子特别爱好戏曲,有这方面的天赋,不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这也就造成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可以***的节目太多了。

但是,无论怎样说,中国的戏曲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尤其那些经典的剧目,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如果不能很好的传承发扬,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