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击乐器 > 正文

明清打击乐器,明清打击乐器有哪些

  1. 钹镲是什么乐器?
  2. 关于京剧的道具资料150字?
  3. 编钟是什么时间灭绝的?
  4. 八大铜鼓的特点?

钹镲是什么乐器

打击乐器

钹是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明、清之际,钹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关于京剧道具资料150字?

京剧常用的道具有京胡月琴、铙、大锣、钹等。

明清打击乐器,明清打击乐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传统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2、月琴,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是圆的,脖子是短的。全长62,扬声器直径36.3cm。琴颈和音箱框架***用红木和紫檀制作,框架***用六块相同规格的木板。

面板和背板是用桐木做的。盒子里有两个声束和两个声柱。四轴,四弦,两弦为谐音,五度弦。脖子和面板上有八九个等级。

明清打击乐器,明清打击乐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铙又称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编钟是什么时间灭绝的?

应是清朝之前。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最早使用编钟的国家。

明清打击乐器,明清打击乐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春秋时间发展到了十三枚一组,后来战国秦汉时期,编钟发生了改革性的变化,可以说是到了巅峰时期,可在明清时期,编钟的铸造技术已经失传了大半。

所以清朝以后出现的编钟已经和传统编钟完全不同了,不管是在铸造工艺上还是在音律上都发生了转变,到了清朝编钟的声律早已不是当年苍凉雄厚。但在使用上还是以宫廷祭祀、战争、宴会等大型重要场合使用,民间很少流传。

八大铜鼓特点

铜鼓是古老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不同民族作为权利、财富象征以及宗教活动的圣物。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以及鼓耳组成,整体形象像一个倒置的水桶。

铜鼓的主体与鼓耳以及装饰等附体相结合方法,一般***用有:整铸法,就是主体与附体一次造型和浇注而成;浑铸法,就是先把主体与附体分别制作范块,然后再组合为鼓范,一次浇注而成;分铸法,先将附件先铸为金属件,再嵌入主体铸范内,浇注后主附范接为一体

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命名。特点体型与鼓面较小,鼓胸膨胀,器表粗糙,或通体无纹,或只有简略的花纹。

②石寨山型铜鼓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胸部突出,足部较高。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鼓面主纹为旋飞鹭鸟,胸部主晕饰人物或划船图像,腰部常有竖直纹带纵分成方格,内以牛或剽牛仪式及羽衣人跳舞图象为装饰。

③冷水冲型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

④北流型铜鼓特点是体形厚重硕大,面径最大者达165cm,小的也超过50多cm,而以70-100cm的居多。鼓面伸出鼓径外,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

⑤灵山型鼓面无立体蛙饰,而铸有三只脚蟾蜍六只。鼓背也有纹饰。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古代岭南的乌浒、俚人。

⑥麻江型铜鼓特点是体小而扁矮,面径略小于胸径,边沿略伸出胸外,身中部起凸棱而分成上下两节。主晕纹饰多见旌旗纹,有的配以十二生肖等。中晚期鼓或有明清两朝年款和吉语铭文。

⑦遵义型鼓是鼓面沿略伸于鼓胸外,面径、胸径、足径几乎相当,腰胸无明显分界线,边沿一般无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装饰。纹饰简单,主纹是一种由圆圈和飘带组成的旌旗纹。

⑧西盟型铜鼓特点是体形高瘦,鼓面宽大,身近直筒形,雄、腰、足无分界标志。此型铜鼓分布在云南西南部,以及邻近的泰国、老挝和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