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弦乐器 > 正文

印巴弦乐器,印巴音乐

  1. 巴基斯坦的歌曲和印度的歌曲有什么区别吗?
  2. 为什么感觉现代演奏家及教授创作不出优秀的二胡独奏曲呢?为什么还是拉老曲?
  3. 来澳三年了,自己一个澳洲朋友都没有,留学生是否能融入澳洲社会?该怎么办?

巴基斯坦歌曲印度的歌曲有什么区别吗?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配做为分割法。印度语言学者,对于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

印度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

印巴弦乐器,印巴音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此之外,印度人对于各种各样节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巴基斯坦***共和国的传统音乐可以分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三大类。古典音乐主要是印度斯坦音乐,宗教音乐中最重要的品种是“恰瓦里”,民间音乐按旁遮普、信德、俾路支、西部和北部边境四个地区民族,分为四种不同风格

印巴弦乐器,印巴音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巴基斯坦的古典音乐和北印度古典音乐基本相同,属于印度斯坦音乐的体系。

印巴的***风格的乐曲(印度斯坦音乐)在巴基斯坦乐曲中所占比重要比在印度的比重大得多。***风格在印度只能称之为“西北、首都地区音乐”,而且这种***风格混血了浓重的印度教古典曲风,而在巴基斯坦来说,就算是主流了,当然也会受更多波斯风格影响。


为什么感觉现代演奏家及教授创作不出优秀的二胡独奏曲呢?为什么还是拉老曲?

近代的二胡演奏家作二胡独奏曲的也还不少。张锐:大河涨水沙浪沙;闵惠芬:红旗渠水绕太行(与沈利群合作),洪湖随想曲(改编),宝玉哭灵(改编);;王国潼:台湾人民盼解放(怀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与李秀琪合作)喜看麦田千层浪(与李秀琪合作);刘明源:河南小曲;宋国生:豫乡行;刘长福:草原新牧民;于红梅:帕格尼尼随想曲(移植);陈耀星:战马奔腾,水乡欢歌;蒋才如:北京有个红太阳;朱昌耀:苏南小曲,扬州小调,江南春色(与马熙林合作);邓建栋:春晓;赵寒阳:乡音;周维:葡萄熟了;陈军:椰岛风情;孙宇嵘:南乡子(与孙天强合作)牧羊姑娘(移植订谱)。此外,还有很多的二胡演奏家也有很好的作品,就不一一说明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作二胡独奏曲的人肯定会拉二胡,而且拉的都有相当的水平,但不都是达到演奏家的水平。二胡演奏家不一定***都会作曲

印巴弦乐器,印巴音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首优秀的二胡独奏曲,是人抛弃了所有欲望,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用人的灵魂与自然共鸣产生艺术珍品。反观当下,物欲横流,争名夺利,蝇营狗苟,在这等社会环境中,能把前人留下的曲子理解贯通已属难得,更别指望有什么艺术创新了!

言之不尽而歌之!音乐是因为言之不尽而产生的!现在的人都过着好日子,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没有什么言之不尽,和不吐不快之事,也就没有什么创作的原动力了。当然也创作不出好作品了。

来澳三年了,自己一个澳洲朋友都没有,留学生是否能融入澳洲社会?该怎么办?

澳洲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人种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几乎都是外来移民,多数澳洲人都很友善,只要你经常参加社会活的,英语好,入乡随俗,尊重本地规则,千万不要将国内的陋习带来,不出3个月你的小屋一定高朋满座。

我来澳洲之前曾在北京住了15年,常走动的朋友不超过五家,你说我融入北京社会了么?自己的生活内容都有哪些是自己定的,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喜欢跟朋友玩的人,那也应该不至于三年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你要就是个宅男,在哪不都是一样的?一直不理解融入社会是啥意思,非要听懂本地人之间的笑话么?那估计二十年以内没戏。澳洲大部分人都是工作学习孩子老婆再搞搞卫生煮饭收拾院子然后就没别的时间了,自己过自己的自己满意就最好了,你过好了就该别人想着怎么样融入你的生活了。

想融入当地社会哪有那么容易? 很多老华侨都不敢说已经融入澳洲主流社会。一个象牙塔下的留学生跟澳洲社会根本还没发生任何实质关系,谈何融入。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留下来成家立业,再来考虑如何融入澳洲社会。

当然上学期间,主动交几个澳洲朋友,通过校外活动或***打工多接触一下真实的澳洲社会还是可以的。

1.首先心胸要打开,在澳洲人眼里,你就是一个黄皮肤的亚裔老外。无论你英语有多溜,他们一定对你有隔阂有误解。所以自己首先要坦然接受这一事实,别***装这个问题不存在,遇到挫折又郁闷的不行。

2.先往当地华人圈子混,他们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可能就有澳洲人,通过他们你更容易交到澳洲朋友。

3.将心比心,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和对方交朋友。虽然文化有差异,但人情世故总是相通的。如果你还是像国内抓个老外练口语那样的心态,恐怕也难交到朋友。

题主所说的朋友,指的应该是澳洲本地出生的人吧,其中以本地白人为主,还包括一些其他肤色的人种,甚至一些华人移民二代三代。

按照传统留学观念,留学生应该多交本地朋友,一方面是为了练习英语,另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本地社会规则和生活习惯,甚至为自己以后在澳洲发展打通渠道、培养人脉。可以说,所谓“交本地朋友“的目的性、实用性是很强的,并非真正为了交朋友。这一观念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是有效的,而放在今天,就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

首先,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加持互联网威力的教育行业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如今的学生,有很多还没出国呢,英语已经非常溜了,在国内也是很早就接触过外教。出国之后,交本地朋友练习英语这一需求并不明显。本来就是功利性的动机,一旦功利性减弱,也就没有行动的动力了。

其次,互联网让人们更容易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社会规则和风土人情,特别是澳洲这样一个历史并不悠久、人口并不算多、社会相对简单的国家,通过互联网查阅会极大地提高效率。可能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交了澳洲本地朋友,对方能提供的信息也很有限,还没网上靠谱。

再次,澳洲是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各个国家的移民族群都有“报团取暖”的现象,并非华人群体独有的特点。在澳洲,人们每天在用数以百计的非英语语言。而当人们走出家门,走出自己的社群,来到公共领域学习、工作、***时,大家都说英语。

最后,想谈谈融入澳洲社会的问题。就像我在上一点中所提到的,移民国家内相同族群“报团取暖”是普遍现象。在澳洲,一个人只要能遵纪守法,就已经达到了融入澳洲社会的最低标准。如果这个人在公共领域能够用英语学习和工作(***时都非必要),就算是较好地融入澳洲社会了。回到家,回到自己的圈子,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放松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千万别为了所谓“融入澳洲社会”,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和自己同胞板着脸说英语,这不是在练习英语,这是找不自在。另外,澳洲是个多元社会,谁也无法定义澳洲人就是什么样。活出你自己,就相当于创造了澳洲多元社会里新的一支。

走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街道上,与英国等西欧国家明显不同是,这里可以看到各色人种。以小编的感官来说,大致是白人1/3,印巴中东人1/3,亚洲人1/3。当然这三类人又可以细分,例如亚洲面孔的人,很多来自中国港台、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地。

其实,融入澳洲社会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交际圈,而个体也更倾向于与本国/本族人交流沟通和进行社会活动。原因是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文化背景一致。相比于跟澳洲本地人,这样的沟通方式更为省心省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本能,并不能说有错。

但很多时候,尤其在职场、学校需要与本地人和其他国家的移民更深入地沟通,建立关系。这时候必须具备一些常识和习惯用语,了解澳洲的一些特定习俗、文化、活动,如澳式足球、音乐节、宠物、音乐等,才能有话题聊,不至于被认为是另类、不合群。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多看本地电视台,阅读新闻网站,了解时事。在众多官方和社区、协会组织的活动中,[_a***_]自己感兴趣的参与(因为只有你感兴趣,才比较容易聊得出内容),慢慢地你便会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鲜事,也感受到所谓的融入感了。(来源: 澳洲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