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学者毛其龄在《西河词话》中提到,三弦起源于秦朝,其实源于三十鼓的演变,唐时虽然乐人多有所习,但常被误认为胡乐,实则不然。虽然《教坊记》中提及了三弦之名,但其具体形制在唐代并未详细记载,且在当时的十部伎中并未见到它的身影。
2、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
3、三弦琴,又称三弦,是中国的弹拨乐器。其名最早出现于明杨慎《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于元时。”而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起源 秦朝时称为“弦鼗”。
彝族中三弦是一种外形与彝族大三弦相似的传统乐器,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首先,它的主体结构包括琴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以及琴弦。琴筒的规格尺寸各异,通常长度在8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呈圆筒形,筒长20厘米至24厘米,直径在16厘米至20厘米之间。
彝族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图),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130厘米-140厘米,民间特大的大三弦,琴身全长可达180厘米-200厘米。
当地偶尔也能见到特大的三弦,琴筒直径在70厘米以上,形似一口水缸,琴杆也有170厘米长,在歌舞中用于简单的节奏。小三弦的定弦,过去多为(CgC2),大三弦低一个八度,如今已不拘旧格,有了不少变化。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三弦横置于腹前,右手使用木质拨片弹弦,左手按弦取音。
1、三弦的解释[samisen;samsien;Chinese trichord sanxian] 弦乐器,琴身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 用于 曲艺伴奏 详细解释 (1).弦乐器。木筒两端蒙蛇皮,上置长柄,有弦三根,故名。 清 陈维崧 《 菩萨蛮 · 燕市 赠相者》 词:“酒尽拨三弦,狂歌 《 菩萨 蛮》 。
2、三弦的意思如下: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3、三弦是一种弦乐器。三弦,又称弦子或古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下面将详细解释三弦的相关内容。基本结构 三弦通常由琴头、琴颈、琴身三部分组成。
4、三弦拼音:[sān xián]。三弦琴,又称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三弦起源何时尚无定论,据传源自秦汉时期的弦鼗,而“三弦”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但文中未详细记述“三弦”形制。
5、三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代表。三弦的名字包含“三”和“弦”两个字,其中“三”指三根琴弦,而“弦”则代表琴弦的材质。三弦的演奏方式独特,音色宏亮,因此受到广泛的喜爱,早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据考证,三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6、***弹三弦意思是演奏三弦时***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 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三弦琴,又称三弦,是中国的弹拨乐器。其名最早出现于明杨慎《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于元时。
傈僳三弦的造型古朴,线条粗犷,体现出当地特色,制作上注重就地取材。具体来说,临沧地区的镇康县的三弦琴体最大,长达95厘米,而德宏州陇川县的则最小,仅有50厘米;怒江州泸水、保山地区的腾冲等地的三弦,琴体尺寸适中,约75厘米左右。
吹响高亢嘹亮的洞巴,敲响大鼓大锣,在“铮跟铮跟”的鼓锣混合声中,四个身穿龙袍、头插各种鸟类羽毛、装饰着野猪长牙齿(其中两个还多戴一顶犀鸟大嘴的帽子)的带头者首先跳起舞来。
届时,居住在大理、洱源、鹤庆、丽江、兰坪、剑川一带的白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一路上弹着龙头三弦,唱着白族调子,汇集到石宝山。夜幕降临的时候,在石宝山各寺院里,花枝树丛中,山崖之下,泉水之旁,在熊熊的篝火旁,男女青年弹响龙头三弦,对唱花歌柳曲,歌声此起彼伏,一直通宵达旦。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几天几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tkw.com/post/3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