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过社会变迁、文化合流、地方变种和民间艺人、文人创作之后,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四种声腔,它们风格各异、雅俗有别,并称为四大声腔。
戏曲,是我国历经数千年积蕴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杂技、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中国的戏曲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最初的萌芽,经历了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时期的杂剧和南戏以及明清时期的“***”,最终才形成了逐渐繁盛的昆腔。之后在昆腔流传至大江南北之后,与各地方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相结合,又逐步衍生出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并称为四大声腔。昆腔婉转迤逦,高腔调喧随心,梆子顿挫分明,皮黄雅俗共赏。

打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区内的壮、汉、苗、瑶、侗等各族民众都会欢聚一堂,举办唱山歌、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春牛、师公戏等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参与人数逾千万。目前,这一传统民俗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西着力把“三月三”打造成一个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西歌王大赛、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展演、民俗千家宴等壮族三月三民俗盛宴!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特有的节日,是壮族文化的盛宴!以往每年的这几天,当广西的歌圩大气高台唱起歌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国内国外的艺人友人们,也纷纷来到南宁,唱响了自己民族的民歌,秀起了自己民族的独门绝活。一场跨越了地域的民俗与文化大碰撞,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1、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3、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01、昆曲(2001年入选)
Kun Qu opera (No.4, RL, 2001)
02、古琴和琴曲(2003年入选)
Guqin and its music (No.61, RL, 2003)
03、新疆***尔木卡姆(2005年入选)
Uyghur Muqam of Xinjiang (No.109, RL, 2005)
04、传统长调民歌乌日图道(2005年入选,中国与蒙古联合申报)
Urtiin Duu,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No.115, RL, 2005)
05、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入选)
Sericulture and silk craft***anship of China (No.1***, RL, 2009)
纠正一下,中国有五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1、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算盘: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简单的计算工具。“算盘”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所著的《书纪一》中。俗话说“算盘,四季控,经纬三才”。201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4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一蒙古族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
二新疆***尔木卡姆歌舞《麦西来甫》、三古琴名曲《阳关三叠》、四昆曲折子戏《游园》。z2006年6月1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四大项目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金水桥前同台展示,上演了一场“天籁的交响”。
古典吉他已经有这么多学校培养了,不可再多了。应该建设民谣电吉他专业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家想想中国最辉煌的古格律诗词现在有几个人在写?16世纪至19世纪的[_a***_]到了20世纪初就慢慢地被人们淡忘,虽然现在欧洲还是经常举办音乐会,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人们追求的现代音乐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而决不是什么现在的人浅薄了,没文化了。古典吉他只有向大众文化靠拢才有生命力。如果死守古典,所谓的高贵,恐怕路途艰难。
吉他,特别是古典吉他演奏方法,至今影响着其他派生出来的各种演奏流派。而在我国,仍然被许多人当做是可有可无的乐器。孩子们极少能接受正规的古典吉他教学,家长则把吉他作为了不是正经的乐器,使得古典吉他在国内形不成应有的氛围。同其他乐器相比较,不管是铜管乐器,木管乐器还有弦乐器等,甚至打击乐器中的爵士鼓都被认为是正规乐器,而吉他则不被认可。家长可以几千几万块钱给孩子买支小号或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但不舍得给孩子买把吉他,哪怕几百块钱的。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在琴行工作近十年,都从民谣教起,考级一次到五级后教古典三四级,学生反映很好听但也很难,加上节奏速度的规定花很多功夫手型指型用匹克加深印象,三十岁左右年轻老师自己大部分不会,更无法手把手教,更无从把握细节。参赛学生一次二等奖第二次包揽一二三等奖大满贯,民谣转古典都有一过程全方位展示吉他的多面性现代性的还有匹克及弗拉门哥,这跟执教老师的个人水准与理念相关联,当老师当然得技艺出类拔瘁,示范到位。考级通得过,比赛出得了成绩,表演上得台,这每个环节衡量一个老师的执教能力的标志。
挂羊头卖狗肉的多,有真能耐的寥寥无几。别说什么高手在民间,拿个棒槌就当针。互相捧臭脚,沽名钓利,蝇营狗苟,大言不惭,利欲熏心之徒遍布。你真有技艺在身,值那个开班授课的钱倒也罢了(很多心下会想自己有啊——你有你嘛嘛呀?)
坊间传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也就是陈先生带过的徒弟拿过一些赛事的奖——陈先生是正经教学生的,称教育家也算合适——其他的都不知所云,各种演奏家教育家——这玩意儿论斤称是吗?哪儿你就演奏家了?要点儿脸不?——闹半天没脸!忘了这茬儿了。七拼八凑的出所谓教材,哪条真是你自己的?甭管三七二十一,蒙来钱就是王道——那烂八七糟的考级啊艺术啊熏啊掏啊——蒙二傻子家长掏钱包这是真的。这地出不来世界上有一号的一点儿也不奇怪,弹钢琴孬好的还有一位弹到点儿上的呐——吉他——你光看看弹丸之地的那邻居家都有什么,你再看看你有什么?!(在吹牛逼啊,自我感觉好啊,你瞅瞅挣多少钱,有档次,吹的多,钱就多,瞅着啊,再吹一个!)
不跟大伙儿唠了,得练一会儿这洋琵琶去,改编一下霸王别姬!
看门大爷说——你直接弹琵琶多好?多好个曲儿,糟践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tkw.com/post/3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