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这个题,我虽受邀而能力不达,再则,这个题目也实在太大,几本厚书也未必写得完,真觉老虎吃天,无法下抓!
我爱戏曲艺术,但主要是秦腔,其次是京剧、黃梅戏,然爱好秦腔也不过是退休之后业余生活。所以,我只谈点滴秦腔知识之事,虽然只是点滴,我其实自个尚未一知半解,对于许多的老年朋友,也可说是够学、够用、也够多的了!
我认为不要只把京剧视为国粹,对国粹二字应作广义的理解和应用。应该说能承传至今的民间大小剧种,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珍宝都是国粹。
秦腔传承数千年,至今日,理论实践早已达到绝顶高度,成规成套成就辉煌,相关资料非常丰富。近看大新华书店,精装剧本《秦腔戏剧集》五大本,上戴剧目七十余本,各类电子资料多不计数。 西安市西一路易俗社秦腔资丿料完备齐全,质高,量足。还有西安市的西大街,古楼城皇庙处秦腔乐器,资料,要啥有啥,总之,我今天不细讲知识,我主要给朋友们先做个求知的响导。最后,我给朋友们推荐我手头现存常用的秦腔资料如下:
吴向元编选《秦腔名家名唱腔精选》
肖炳新板《秦腔音乐唱板浅释》
《任哲中唱腔精选》
《肖若兰唱腔精选》
吉喆编《板胡曲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实物来的抽象一点——如戏曲、昆曲、犁园戏等等;它们往往在台面上是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精神粮食或是不可或缺精神依托和寄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不被人熟知或不太常见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勺浇铸(筑)”
先看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我家乡县城的的休育广场休闲场地上,经常在摆着一小矮桌,矮桌边上竖着一弯铜钱,上挂一小牌;上书“非物质文化遗产”,桌子下面箱子里盛满了晶莹剔透略带***的小颗粒(小糖块),和一个手握长柄的糖勺子,这是主要工具;然后在桌面上压上一块厚实塑料面板,估计有8mm的厚度,这是主要操作台——这是一个年近六十的老人的杰作,每次只要他一出现,把摊位摆好,立马外面就围满了观看的人群;他的主要生意对象是学生群体和小孩子,哪么请看——
①每接一单生意,都是现场操作,边作边完成,速度很快;这边没好,下边又上了,他的操作实体有:浇铸名字、动物花卉等实体操作……
②以制作名字为例:如“唐小名”,这时老艺人在糖勺子上加好糖块,放在箱面上支好,开启电磁炉,一会儿糖块就“兹、兹”地冒气,再用竹筷搅匀,这时老艺人右手握着糖勺子往塑料板面上浇铸名字。
相比与其他那些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平利县的弦子腔算得上是鲜为人知。去年答主在平利县旅游时也是第一次听到弦子腔,对弦子腔印象深刻,后来得知平利弦子腔早在2011年就经***院批准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是集腔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依不同板式而变化,表现戏剧冲突。时而清亮婉转,时而气势磅礴,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说的就是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听着热闹的锣鼓声,白幕后的灯光一亮,原本黑忽忽的皮影人顿时“活”了过来。陕西平利县的皮影戏也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利弦子腔作为皮影戏的幕后音乐,与皮影戏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太多的不起眼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或被同化,失去原本的意义,文化是会不断更新的,不能一味地守旧。就拿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吧,首先壮族的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壮族文化正在慢慢被汉族同化,并成为和原来不一样的新的的文化,南宁的普通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南宁的普通话特色融合了粤语 壮语 汉语 三种语言的合体,这就是不同民族之间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有智慧人都会取长补短,好的文化就会被感染吸收,好的文化会一直延续不会消失,不好的文化就自然就会消失,壮族自己的壮语又分为很多种,壮语本身并不形成统一,那些不起眼的壮语之中的另一种壮语正在被汉语的普及所代替,只要有一代人的孩子不会说自己家乡的话,那接下来世世代代都不可能会说了,就这样慢慢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tkw.com/post/35221.html
上一篇
邓超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