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拨浪鼓流行于甘肃省卓尼,云南省中甸、维西、丽江,四川省盐源和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拨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
2014年12月08日,一只巴掌大小的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只有50年历史的拨浪鼓来自浙江义乌,2014年11月20日,***总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时,一位商户将它赠予总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拨浪鼓
流行地域
甘肃省卓尼,云南省中甸
拼音
bō làng gǔ
起源
哒咚哒咚是一种特定的节拍,通常用于形容一种重击声或敲击声的连续发出。这种节拍的音响效果可有很多变化,但通常以短促、有力的声音为主。
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打击乐器(如鼓、锣)的演奏声音,也可以形容跑步、行进等动作的节奏。
锣鼓钟是中国传统乐器,打法因乐曲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锣用手掌或者锣槌打击,力度要均匀,节奏要准确,注意不要用力过猛。鼓则用鼓槌或手掌轻重相间地敲击,注意保持节奏稳定,力度适中。钟使用木槌或者铜槌慢慢敲击,力度要均匀,轻重要相间,避免过于生硬。总的来说,打击乐器要注意力度、节奏和技巧的掌握,并且要根据乐曲要求来灵活运用。
左右结构,左收右展。
左部"釒"旁位置靠上,斜势抗肩,不可写宽。
首撇切笔起,稍重,撇身稍直,注意角度;点笔起笔位置在撇脖处,不要写大。
下面部分稍偏左,两短横大抗肩,注意长度、形态的变化;竖笔直对撇画的起笔处,向下略左斜,勿重。
左右两点左低右高,相互呼应,不可写重;最后提笔起笔左探,大抗肩,右边要收敛。
右部“夅”字上展下收,中宫收紧。
上面“夂”,首撇起笔注意与左边基本平齐,露锋轻入,向左下方行笔,渐重,轻顿收笔。
注意轻重变化,撇尖与左部撇笔相接;捺笔在撇笔的收笔处起笔,注意走向,捺角稍长,舒展洒脱。
下面“㐄”要上靠,上收下展:小横露锋起笔,略偏左,向左下方弯行,勿长,然后向左稍带、顿笔写横,横画抗肩,略呈俯势,收笔稍下拉。
泽去掉三点水旁加上金字旁念“铎”字。
铎,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duó,最早见于金文。在六书中属形声字。铎的基本含义为大铃,如:木铎;铎的引申含义为挂在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
在古代,铎亦古代为乐器,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如:木铎、铃铎。
相关组词
司铎、谐铎、铜铎、获铎、铎鞘、秉铎、铎舌、铎铃、檐铎、征铎
相关成语
毁钟为铎、悬鼗建铎、毁钟为铎、铎以声自悔
铎[duó]
铎是一种中国古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铎。铃铎。铎舞。中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柄短而呈方形。体腔内有舌或无舌。有舌者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tkw.com/post/3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