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鸣筒是大三弦的核心,形状为圆筒,尺寸各异,常规尺寸为30至40厘米长,25至35厘米宽,而民间特大款式可达70至80厘米长,60至70厘米宽。琴筒***用椿木、松木、杉木或桐木等轻质木材制作,制作工艺多样,有整木掏挖,也有木板拼接。
2、传统三弦的构造复杂,包括共鸣箱、琴头、琴杆等部分。共鸣箱,又称琴鼓,形状多样,如扁椭圆形或龟盘状,尺寸大约在22厘米至25厘米长,20厘米至22厘米宽,9厘米厚。由硬重的木料制成,如花梨、红木等,加上蟒皮膜料,其中以老红木和大蟒中段皮面为最佳。
3、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
1、三弦是壮族的弹拨乐器。其外形与汉族、拉祜族的小三弦相似,音色清脆明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壮剧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西林、田林、乐叶县、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地。结构合成该结构由共鸣箱、头、杆、弦轴、桥弦等组成。体长80cm~85cm。
2、三弦是壮族传统的重要弹拨乐器,它的外形与汉族及拉祜族的小旦斗拦三弦相似,拥有清脆明亮的音色。在壮族的八音合奏和壮剧说唱中,三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三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西林、田林、乐叶县、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地广为流传。
3、蒙古族用于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汉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流传着汉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仅南路壮剧乐队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伦演唱中也作为伴奏乐器。
4、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书弦”,全长约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和曲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并可独奏或参加器乐合奏。在曲艺伴奏中常居于主弦地位。
5、音色清脆且音量饱满,极具特色。壮族三弦在桂西和桂南的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尽管它不是作为独奏乐器而使用,但在桂西壮族的八音乐队合奏中,以及南路壮剧音乐的伴奏中,它的身影不可或缺。在桂南的靖西和德保莫伦的演唱活动中,壮族三弦更是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为演唱增色不少。
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北方的三弦一般长122厘米,称为“大三弦”,南方三弦一般长95厘米,称为“小三弦”。
三弦的基本构造 三弦通常由琴身和琴弦组成。琴身是一个共鸣箱,用于放大声音。琴弦通过琴头上的弦轴固定,这些弦轴可以微调每个弦的音高。三个弦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音域和音色,通过弹奏和拨弦产生美妙的音乐。三弦的历史背景 三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构造 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北方的三弦一般长122厘米,称为大三弦,南方三弦一般长95厘米,称为小三弦。
三弦的构造 三弦是由三根弦、琴头、琴颈、琴身、琴杆、琴鼓、琴马组成。琴身两面蒙以蛇皮,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
应该是三弦的。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dtkw.com/post/35618.html
下一篇
网上买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