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弦乐器 > 正文

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叫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舞钢轧琴:来自1500年前的声音

1、“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在诗人刘禹锡笔下,“写得云间鸾凤声”的“轧筝”,即现在的“轧琴”。

2、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

轧琴历史渊源

轧琴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就是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轧琴音量较小,音色柔细,已发展为十一或十二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即瓦琴,福建莆田地区乐种“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初,我国民间已有轧筝出现,据《乐书》记载,轧筝是在筝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最初为七弦,用竹棒擦弦发声。轧筝是中国弦乐器的早期形式。唐代诗人皎然详细记录了轧筝的演奏形式和演唱情景,并实录了所用竹棒和丝弦的产地。这说明轧筝在唐代民间已颇为流行,但尚未进入宫廷乐队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世儒家、道家的道器学说与争论,渊源于上古宁的思考。哲学往往一句话也不说,宁蹲下身子烧起火来,宁突然跳入火中,直到火中出现了五彩火焰,宁随着五彩火焰向高度上升,直到宁的陶窑中烧出“神器”。

轧琴演奏方法

1、轧琴多坐势演奏。将琴竖立胸前,左手握琴,将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在距琴首岳山10 厘米处横向(与琴弦垂直)轧擦琴弦。演奏中,双手同时配合动作通常一音一拉。双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奏出颤音效果。

2、轧琴演奏方法多***用坐姿,将琴竖立于胸前。演奏者以左手握住琴,将拇指伸入底板圆孔,其余四指则轻轻扶住琴的外侧边缘,使琴身与身体保持平行状态。右手持擦弦杆,位于琴首岳山10厘米处,横跨于琴弦之上,与琴弦垂直方向进行滚动摩擦,以此带动琴弦振动产生声音。

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武安最早的拉弦乐器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拱形,张弦9根,背面开两个放音孔,一个持琴孔。演奏时,左手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一个放音孔,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将轧琴托起,由手腕转琴以调鼙各弦与弓子的角度。右手执马尾弓子拉弦,奏出各弦音响独奏曲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

4、演奏时,演奏者通常***用左手的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一个放音孔,其余三指则自然弯曲,以托起轧琴,通过手腕转动琴体来调整各弦与弓子的角度。而右手则持马尾弓子拉弦,从而奏出各弦的音响。独奏曲目中,《大开首》、《高山流水》等作品尤为著名。在演奏轧筝时,左手的操作极为关键。

5、演奏时多坐势,将琴竖立胸前,左手握琴,将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在距琴首岳山10 厘米处横向(与琴弦垂直)轧擦琴弦。演奏中,双手同时配合动作,通常一音一拉。双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奏出颤音效果。

6、唐代诗人皎然详细记录了轧筝的演奏形式和演唱情景,并实录了所用竹棒和丝弦的产地。这说明轧筝在唐代民间已颇为流行,但尚未进入宫廷乐队。南宋时期,轧筝在民间普遍使用,并在宫廷宴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宋、元时期的绘画中也有所描绘。到了清代,轧筝发展至十弦,与现代的轧琴相似。

轧琴轧琴结构

1、共鸣箱呈长方形,由面板、底板、岳山、弦柱、琴弦、琴弓等部分构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间拱起,略有弧度,近两端处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开有直径约5厘米的音孔。琴长60 厘米,宽15 厘米。面、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表面中间拱起,呈半弧形。

2、轧琴是一种与筝相似但尺寸较小的乐器。它的共鸣箱呈现出长方形的形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面板、底板、岳山、弦柱、琴弦、以及琴弓。面板和底板均由桐木制成,面板中间部分略微拱起,呈现出弧度,接近两端的地方设有“梁”,也就是弦枕。底板则是平直的,中央开有约5厘米直径的音孔。

3、《元史·礼乐志》描述轧筝如同筝,有七弦,设有柱,用竹轧之。由此可见,轧筝源于唐代,是轧筝的一种。山西河津县流传有十二弦轧琴,当地人称其为“拂琴”、“水琴”。河北易县东韩村十番会中亦使用轧琴。轧琴全长55厘米,音箱长49厘米,首宽12厘米,尾宽14厘米。

4、拱形,张弦9根,背面开两个放音孔,一个持琴孔。演奏时,左手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一个放音孔,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将轧琴托起,由手腕转琴以调鼙各弦与弓子的角度。右手执马尾弓子拉弦,奏出各弦音响。独奏曲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

5、河北武安平调伴奏的轧琴,亦称轧筝琴,以桐木为面板和底板,张置10根弦,弦下设枣木柱,依据五声音阶定弦。演奏时,以高粱秆刮皮,擦松香末后奏出轻柔动听的音色。福建莆田、仙游一带的文枕琴或枕头琴,用于“文十音”的伴奏。

轧琴轧琴变革

《元史·礼乐志》描述轧筝如同筝,有七弦,设有柱,用竹轧之。由此可见,轧筝源于唐代,是轧筝的一种。山西河津县流传有十二弦轧琴,当地人称其为“拂琴”、“水琴”。河北易县东韩村十番会中亦使用轧琴。轧琴全长55厘米,音箱长49厘米,首宽12厘米,尾宽14厘米。

清代乾隆年间,轧琴成为河北南部地方剧种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轧琴音量较小,音色柔细,已发展为十一或十二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广西壮族的七弦琴(瓦琴)、福建莆田地区的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与轧筝类似。由此可见,轧筝自唐初问世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轧琴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就是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轧琴音量较小,音色柔细,已发展为十一或十二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即瓦琴,福建莆田地区乐种“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的多次民间乐器普查中,证实河南仅存此一琴,具有典型的唯一性。这使得该乐器及其演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和传承这种乐器,不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音乐史的研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