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弦乐器 > 正文

三弦乐器插画

  1. 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

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活动

我想起小时候,也不能说没有电,只是没有路灯,家里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即使这样灯也不常开。在那个精神生活贫瘠的年代,哪有多少文化***?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晚饭后,多是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通常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以此来缓解一天的疲惫。但也有例外。就是说书

通常说书人是瞎子。不知道是怎么联系的,反正人家就来了。现在我觉得当时生产队应该出点东西,作为酬谢,要不人家忙活半夜三更,为啥?第一天说书,记得人们就像过年的感觉,回到家匆匆做饭,吃完,就带着孩子,拿着板凳到指定地点随意就坐,很自然的就形成一个以说书人为中心的半圆。说书人则一桌,一凳,一木,(类似惊堂木),也有伴以二胡拉弦的。说书的形式通常是说唱。说完再唱,唱了再说。说得好时,迎来下面阵阵掌声,喝彩声,欢笑声。说书时间通常两三个小时,也有人因为白天的忙碌丢盹打瞌睡的,但往往被惊堂木“啪”的一声惊醒,然后继续听。这段时间,跟大人去的孩子已经酣然入睡。不管是有意捧场,还是说的精彩,最后都有大半人还在。

那个时候小,不记得说书内容,只有残存在记忆里的形式,却也温暖过幼年干枯的精神生活。

三弦乐器插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问: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活动?

中国农村大多数在一九六三年之前都没有电,但六三年之前并不是旧时代,四九年之前才可以认为是旧的时代,我们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是新时代的人,七十岁以上的人才是旧时代的人。

虽说没有经过旧时代,但旧时代没电晚上的***活动也是知道一些的。

三弦乐器插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旧时代的农村人在不战乱的时候,成年人的***就是在油灯下摸纸牌或***,不会玩小钱儿的也下下棋,也有的晚上串门围一屋子人听看过书的人讲"鬼狐传″或"大八义,小八义″"薛仁贵征东″的,妇女们也没有什么***可玩,逗笑常说也乏味了,就是每人拿着鞋底在灯下纳。小孩们玩的就是在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的捉迷藏,再就是坐在奶奶腿上听奶奶讲故事,讲得多是"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等,要不就是在炕上奶奶与几个孙了把脚伸出来点牛眼,"点,点,点牛眼,牛眼花,一根茄子两根瓜,有钱的,卖着吃,沒钱的,去了他″。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可玩,那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很枯燥。

这些***我所以知道,因为到了新社会,在我们小的时候没电的时时候也玩过,都是老辈人留给我们的。

在我们小时候,也就是六三年沒拉电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就丰富了许多,首先,大人所就多了夜校识字班,识字班不尽管教认字,也教唱歌,县里来的工作队给讲第三个五年***,教的歌是"贫农下中农一条心″等。再有就是多了电影,那时电影放映队是每一个多月才转来一次,起初用的是脚踏磨电机,后来是汽油发电机,转过来一次,人们要追着电影看五六个村,有时一晚上演两三个村,演到过半夜,大人们第二天要上工要早休息,追电影就是我们小孩的事了。

三弦乐器插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演的电影现在都不演了,有《箭杆河边》二赖子想发财,投机倒把做买卖,有《丰收之后》,打仗的有《上甘岭》等。

小孩们的***又多了一个抓俘虏,比捉迷藏还好玩。就是十来个人分两班,一班跑了一班追,抓住就押在牢里,没抓住的去救,救跑了重新抓,真到全部抓住再换班。

还有就是拍***,那时的***的图案都是武松李逵秦琼张飞孙猴八戒等,不是后来的变型金刚。

就这样,人们一直玩到了拉上了电,有了电二十年后,才看有了电视,在没有电视的前二十年里,人们还是重复着古老***生活,只比古老多了一个月一转的电影。

记得我小时候的农村,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活动还是不间断的,那个时候有一种叫气油灯,很笨重,大概有十来斤吧!名字叫气油灯,但不是烧汽油的,而是烧煤油的,把这灯具上好油后,然后打气,灯泡是用纱布做的,使油壶的油淋在纱布上,让整个纱布湿润,再点燃纱布会射出很强的光,跟现在的灯泡一样,恐怕有一千瓦的样子。记得我们这里所有的***活动,包括红白喜事都是用这种灯具,文娱活动就是唱花鼓戏,有大队干部组织一班人把爱好文艺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演,那时也有一个导演的,把自编的戏,组成为一个故事,跟现在电视剧里的戏一样,走来走去都在一个台上,排演成功后,选定一个场地,搭起舞台,演员也经过化妆,找几个会能敲锣打鼓的人,会拉胡琴的都容纳一个乐队之中去,每次都是晚上演出,喜欢看戏的男女老少都挤在一个大操场上,一看就是半夜,有的人还时常还赶到十几公里外去看,到了七十年代末,农村也有电影看了,每个月有生产队派社员到***去搞电影机,从此人们喜爱上了电影,放一场几块钱,不一样的环境有不一样选择,反正都是为了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

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的文化***活动还真不少。

一,猜语迷,吃过晚饭,钻进被窝,我们秧求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做鞋袜的母亲猜迷语,母亲说迷面,我和弟弟妹妹们猜: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迷底,蒜。

兄弟仨,一拖拉,不知那个是哥哥。迷底,门挂子。

编笺子,编篦子,指定腚眼子过日子。迷底,蜘蛛。

每猜出一个迷语,弟妹们拍手叫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二,听母亲讲故事,每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不能出去玩,在家里很无聊,母亲便给我讲故事,我们土话叫“拉瓜”,我也不知道母亲哪来的那么多故事,并且讲得栩栩如生,百听不厌,而且是一边做饭一边讲。如《小扒狗》,《牛郎织女》等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三,过年演大戏,每逢过新年,大队青年团组织演大戏,《沙家滨》、《红灯记》、《平原作战》、《红梅赞》等剧目,经过整个腊月的挑灯夜战,辛苦排练,过年搬上土台子亮相,跟社员们见面,整个大队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附近大队的社员们都前来观看。有时候也带上剧目,去附近大队尉问演出。

谢邀!我是心累力乏,谢谢你阅读我的回答,想了解农村更多的风土人情,请你关注我!

我是64后,小的时候就是没有"电”的旧时代,那时,农村文化***活动很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大队革命文艺宣传队的演出。那个年代,每个大队都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文艺宣传队,内容都是围绕当时"阶级斗争新动向“而编排,形式一般是革命歌曲清唱、样板戏选场、数来宝、山东快书、快板等等

二是学校革命文艺宣传队的演出。那时候,大队都有几个自然村组成,大的自然村里都有小学和初中,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学校的革命文艺宣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也离不了“阶级斗争新动向”,另外还有学习雷锋,形式多是快板书、数来宝、三句半、雷锋故事表演等等。

三是说书戏。那时,由于文化***活动匮乏,说书人来到村里后,小伙伴们奔走相告,很快全村都知道了,大家抓紧时间吃晚饭,早早的来到要说书的地方等待。说书人开场白都是这样说:"说书不说书,先一背条***录,***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内容都是讲述为共和国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英雄事迹(***)。

四是民间杂耍演出。当时的农村,农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些贫穷地区,要饭现象非常普遍,民间流行的这些杂技表演、玩猴和武术表演节目,也是一种体面的要饭表现形式,人们对"玩把戏“人的到来,有喜有愁,喜是喜欢观看表演,愁是发愁没有钱物可给,因为自己也很穷,但是,听到招人的铜锣声,人们还是围的黑三层,外三层。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阅读,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