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弦乐器 > 正文

青海平弦乐器的画法,青海平弦 曲

  1. 除了相声,大家还知道哪些曲艺形式呢?

除了相声,大家还知道哪些曲艺形式呢?

中国朋友写几种:莲花落、西河大鼓、竹板书、评书天津时调、河南坠子、晋剧秦腔、黄梅调、山东评书、京剧二人转粤剧蒙古马头琴、***尔舞蹈、湖南花鼓安塞腰鼓、陕北早船、苏州评弹、海派清口、独角戏、现代京剧等!

剧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共有三百多个曲种。南有:苏州评弹,杨洲评话,四川清音,湖北渔鼓,长沙弹词广东南音等。北有:各种大鼓,琴书,单弦,数来宝,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

时候听着评剧长大的,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马泰筱俊亭等老艺术家的声音依稀在耳畔回荡,原因是爸爸喜欢听,记忆里挂在墙上的小喇叭,还有一台放四节干电池,外壳因为被摔裂而粘了几条橡皮膏的老式半导体收音机。那时候村里露天电影不仅仅喜欢少林寺,也喜欢评剧电影《秦香莲》《杨三姐告状》。村里来过的评论团,团长也是我唯一亲眼见过的评剧艺人——洪影,知道了这位女小生和她的代表曲目梁山伯祝英台》《刘伶醉酒》。长大一点和爷爷一起睡,被影响喜欢上了皮影,记住了高老绳,知道了高荣杰村。村里里来了一个乐亭大鼓艺人,大家都称他为老白,名字现在也不知道,是否健在也不得而知,只记住了他唱的连本评书叫《马潜龙走国》,还记住了里面有个鹦鹉丞相,故事情节完全忘记,但是大鼓艺人那迷人韵味,这些记忆都永远停留在了儿时!

青海平弦乐器的画法,青海平弦 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这些文字的您,猜到我的家乡了吗?顺便说一声我是70后吆。

提到曲艺,我马上想到了央视的一台综艺节目,曲苑杂谈,主持人叫汪文华。当年属于央视收视率极高的节目,捧红了很多曲艺界的演员,过了很多年,一想到这台节目,还能想起主题曲旋律

曲艺这个艺术品类包罗万象,但是遗憾的是,她的艺术种类和受众应该说在减少。大力在上高中的时候,评书那叫一个火啊,老艺术家在***期间沉伏了那么久,突然间迸发出来了,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后期还有田连元,还有后来大红大紫的王刚老师作品有岳飞传岳云传,那个时代的兄弟们,还记得高崇挑滑车吗?还记得诸葛亮舌战群儒吗?还记得夜幕下的哈尔滨吗?

青海平弦乐器的画法,青海平弦 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家里的家电就是收音机加手电筒,评书都是从收音机播出的,高中中午放学的时候,疯子一样往家跑,就是回家听评书,如果落下一回,上学赶紧问小同学们落下了什么情节。那时候也有相声,应该说也挺火,但是真没有评书火。

高中前,我从吉林随父母举家搬迁至辽宁。在吉林有一个曲艺品种,知道的人不多,叫吉剧,不太懂,唱腔和二人转差不多,不温不火的。回到辽宁,我的一位叔伯姐夫是一位评剧丑角演员,第一次去他家,印象最深的是墙上挂的演出照,那是他特殊的一场演出,台下观众席坐着周恩来总理,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他家一趟房还住着一位评剧大腕,是位女演员,叫小什么,忘记了,只记得大个,很漂亮。那时候辽宁评剧还是很火的。

当然东北人肯定要提到二人转,一个流传三百年土的掉渣的乡土艺术。年轻时候是排斥的,两个人在一起,耍耍嘴皮子,唱几段,演员都很嗨,观众都是中老年人居多。后来,小剧场开始兴起,二人转也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做了较大的调整,开始走搞笑为主唱为辅的道路,仿佛一夜之间就火了。但是给人的印象就是低俗,前几天一个电视台一位不知道哪冒出的一个嘉宾,将二人转贬的一无是处,他其实就是在张扬着自己的浅薄。东北这地方天寒地冻,一年一季的劳累,换来大部分的农闲时间,这种二人转是最接地气的,你给这些人唱昆曲,他能把台子给掀了。东北人好拿对方缺点取乐,骂近视眼是瞎子,等等,所以别上纲上线,它就是这么一种玩意。后来出了一个赵本山,造出了个名词叫绿色二人转,台风好多了,黄段子少多了,开始文明了,但是还是不能把他划到高雅那边去。

青海平弦乐器的画法,青海平弦 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轮到热闹火爆,东北大秧歌绝对是独占鳌头。不知道算不算曲艺品种,现在逢年过节仍有那爱玩的团体,擦胭抹粉的,冰天雪地里踩着高跷敲锣打鼓地,演一天不过是得几包香烟几包糖,好的时候闹个几十块钱,吃饭都不够,就图一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