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击乐器 > 正文

福州民间传统打击乐器

  1. 为什么有乐器叫镲?
  2. 福建平潭有什么风俗?

什么乐器叫镲?

镲,汉、蒙古、藏、侗、傣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的。它通常与锣、鼓一起组成锣鼓进行演奏。中国钹亦有在西洋音乐里出现,但其尺寸通常都在11厘米以下,如指镲。

民间常用类型一般为黄铜镲和铁镲两种。

福州民间传统打击乐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镲是无固定音高乐器,所以 总的来说小镲声音最高其次是中镲,大镲的声音是最低的。

形制结构

响铜制,钵形,外观与钹十分相像,一般镲体较小,故民间称小钹为镲。镲面较平,厚度比钹稍薄、较铙略厚,中部碗小顶圆。通常面径12厘米~20厘米,碗径为面径的2/5、碗高1.5厘米~2.5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

福州民间传统打击乐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演奏方法

演奏时,持镲和演奏技巧与钹相同,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豫剧京剧晋剧藏戏戏曲、河北吹歌、十番锣鼓、福州评话、 福建南音、潮州锣鼓等器乐合奏舞蹈伴奏中,也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在乐队中,它多与锣、铓、鼓相结合,为旋律敲击板、眼。

福州民间传统打击乐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镲在演奏时,一般最常见的就是演奏者双手各拿一面镲,互相敲击发出声音。也有用单片来演奏:用小锤或筷子、木棍敲击镲的边缘,能发出非常不同音响效果,用于民族乐队和说唱伴奏。比如,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地区的福州评话就是用单片镲演奏,演唱者右手拿钹,大拇指上套一个磁环,碰击镲的边缘使其发出声音,左手持小棍或筷子敲打钹来表演。流行于四川的曲种荷叶也是用单片镲演奏。

福建平潭有什么风俗?

平潭岛民淳厚善良,勤劳朴实,自古以来的风俗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饮食、婚姻、生养、节日、交际、信仰等习俗,与其他地方汉族的习俗,既保持诸多方面的共同性,也有本地的独特性。就是县境内各村落、岛屿的风俗习惯也略有差异,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玉屿坠灯

苏澳镇民主村(玉屿)村民每年春节都要放坠灯庆祝,据说该项活动已沿袭300多年,寓意祈求平安,风调雨顺。所谓坠灯,即悬挂在巨型风筝拉在线的“橄榄灯”,当风筝飞上夜空时,一盏盏串在长在线的“橄榄灯”,犹如点缀在夜幕上的星光,颇为壮观。

拗九

有着古越遗风的拗九节是平潭的特色节日,正月廿九日要过后九节,又称“拗九”,也叫“孝九”。到那天家家用番薯、薯粉作皮,内包海鲜、肉、菜等荤馅,搓成“烧卖”形或饺子形,或蒸或煮。后九节后三天还要做“二月二”,又叫做“拗九仔”,继续包“拗九丸”或煮“拗九粥”而食。至此,平潭人才正式宣告“做年”的结束。

十番音乐

十番,又称“十欢”,以二胡三弦、箫、豆管、榔鼓、锣、板等十种乐器演奏,乐队多为10-20多人组成。十番始于明,盛于清,是民间婚丧喜庆、节日活动经常演出的器乐节目。平潭城乡常见十番演出,因其气势雄浑、节奏强烈而颇受欢迎。

东庠剪纸

早年的东庠女人都会剪纸,上了年纪的妇女还能根据时令剪出不同类型的图案,线条流畅,意趣皆有。东庠剪纸主要是做灯笼用,不做窗花,因为在东庠,灯笼有特别的寓意,代表婚礼喜庆、意味着人丁兴旺。当地头年出嫁的女儿家第一年回娘家时,一定要带两盏灯笼,寓意着添丁。东庠的灯笼不仅有吉祥的剪纸,还有彩带、垂苏等,非常讨喜。

藤牌操